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百老汇《42街》

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百老汇大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但这种区分在近年来也越来越淡化,于是又出现了“外外百老汇”,其观点当然也就更新颖更先锋了。
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其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语。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Broadway)那样使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大道是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美国娱乐业的代名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纽约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 百老汇大道英文直译为“宽街”。这条大道早在1811年纽约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

【百老汇的历史】

百老汇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元19 世纪初。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建立於西元 1810 年的 Park Theater 是现今纽约百老汇剧院的始祖, 第二间剧院 The Broadway 在 1821 才出现于百老汇大道 (Broadway) 上。百老汇在这期间的戏剧风格受到当时欧洲维多利亚风格 (Victorian Style) 的影响极大. 伴随著移民潮及多样文化的冲击,属于美国本土的剧作家及演员才在这种意识刺激下出现, 由於大部分的剧码都是改编自小说或文学品,由於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编剧码的纷争不断,第一条关於著作权法的条文於 1856 出现。
随著第一次世界大战 (World War I) 的结束, 百老汇剧院文化於 1920s 年代开始迅速蓬勃发展, 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但这种好景却被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而划上终止。
随著历史文化再次演进变迁, 现今的 Broadway 不仅是一条贯穿纽约曼哈顿岛 (Manhattan) 南北向的马路, 更是剧院或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
“百老汇”实际上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纽约市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6家剧院;第二层含义是在百老汇地区进行的演出;第三层含义是整个百老汇这个产业,这样的产业也包括在纽约市以外的地区,主要以演出百老汇剧目为主的这些剧院。 总的来说,百老汇是西方戏剧行业的一个巅峰代表,在戏剧和剧场这个行业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
目前所指的 '百老汇区' 是指延著百老汇大道 (Braodway) 从位在曼哈顿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剧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剧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汇大道上的剧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这 4 家剧院. 其实沿著百老汇区周围林立的剧院也都归在百老汇区.


【内容和特点】

“百老汇”上演的是比较高雅的音乐剧,百老汇的表演内容多以经典剧目为主,演员的表演服从剧情需要,以群体的肢体语言和出色的音乐吟唱来表现晚会主题。百老汇表演的基调为黑色,夸张、幽默、风趣、自然、轻松、活泼是百老汇的一贯表演风格。
20世纪初,纽约人在百老汇大街两旁建起戏院,丰富多彩的舞台演出很快就成为这座迅速成型的大都会吸引人的亮点。今天,百老汇演出已经成为纽约主要舞台表演的代名词,它们不再局限在百老汇大街上,有的甚至巡回世界。”纽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娱乐的先锋, “百老汇功不可没”。百老汇的特点很像电影圈的好莱坞,具有极强的商业色彩和娱乐性,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级明星,通俗易懂的剧情,构筑起了其音乐剧长盛不衰的骨架。
百老汇里的每个工种都有自己的演职员协会,只有成为其中一员才能取得在百老汇工作的资格。哪怕只是一个灯光师,也得争取加入灯光工作者协会。因此,在百老汇求生存的演员,经过多番打磨,即便不是主演,出去之后也会是很厉害的角色,这里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正是这种竞争,使得百老汇几代艺术家始终坚持探索,保持了百老汇优雅而健康的发展,并使音乐剧这门古老艺术萌发新活力。
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演员们身着缤纷绚丽的服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舞蹈,使观众亲身感受到美国的文化和音乐。
百老汇没有任何艺术上的框框,也不介意这台戏是否在别的地方已搞过,它只信奉一个准则,那就是任何艺术中只要能让观众视觉得到新的挑战的东西,毫不拘泥,拿来就用。像《猫》、《歌剧魅影》等著名舞台剧,先是在伦敦西区原创,而后在百老汇方才走红。这是因为百老汇的制作人把它们买过来,加以精细再制作的结果,体现出一种绝不拒绝复制的精神。
如今,百老汇歌剧已经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有些剧目更是融艺术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观赏百老汇歌剧成为每一个来纽约市参观、访问、旅游的人不可或缺的节目。从目前观众的比例来看,慕名前来的外国人要超过美国人。现在,观众人数以每年3%的比例上涨,观众当中,60%的人来自纽约以外地区;许多来纽约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来欣赏百老汇歌剧,否则就是“无功而返”。


【著名人物】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著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亚•安德鲁丝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现在安德鲁丝虽以年过60,但仍在音乐剧《维克多与维克多利亚》里担任女主角。娜塔莎·理查德森出生于英国著名的演艺世家,是活跃在英国电影,电视和美国百老汇的三栖明星。早年在英国中央戏剧学校学习,以后出演过多部有影响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例如《曼哈顿的女佣》《人质》《仲夏夜之梦》等。曾因在经典舞台剧Cabaret(舞厅)中的精彩表演而获得百老汇最高奖项TONY(东尼)奖。另外,好莱坞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荣幸,这样的例子有著名好莱坞明星克露丝•格莲、波姬•小斯。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Cats)、“芝加哥”(Chicago)、“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为著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著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萨拉•布莱特曼。据说“歌剧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


【著名剧目】

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歌剧的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等等剧目最为出色。那里上演的剧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10几年。
拿“猫”剧来说,从1982年10月开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长达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猫”剧以“从现在乃至永远”(From now to ever)为广告语,为纽约市带来滚滚财源。“猫”剧上演了7397场,售出剧票3000万张,票房收入约3.8亿美元,并带动附近社区相关行业(餐馆业、酒吧业、礼品业等等)的经济增长达30亿美元。而整个百老汇地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每一张剧票的价钱,按照美国的人的收入标准来衡量,并不贵。如果到位于时报广场的售票处(TKTS)购买当日的余票,价格还会更便宜。
近年在百老汇演出的著名剧目有《狮子王》(1998年东尼奖最佳音乐剧得主)、《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泰坦尼克号》(1997年东尼奖最佳音乐剧得主)因为同名电影的推波助澜而蔚成一股风潮。
《西贡小姐》系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的越南版,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兵对西贡少女始乱终弃的故事。身为男主角,王洛勇自然大力推荐此剧。不过这台剧确有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如剧末满场如假包换的直升机从舞台上起飞,令观众眼花缭乱。该剧剧情通俗感人,即使不懂英语也能了解剧情的发展。女主角弃妇式的哀怨,与其子之间的亲情,很容易打动人心。


【百老汇的范围】

百老汇的公司和企业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是剧院经营商,第二是制作商,第三是节目经纪商。剧院经营商一般拥有或者长期租用我们的剧院,并负责剧院的日常工作等技术方面的要素。制作商指的是开发并创作百老汇节目的公司。他们一方面要负责获取所有的创作作品的法律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要负责筹集资金,还要监督节目的开发过程以保证节目的成功。节目经纪商是制作商和剧院经营商之间的中间人。
百老汇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大街之一,全长240公里,也是最长的一条街。百老汇最出名的一段叫做“白色大道”,这一段路虽然只有1000米长,却是纽约市大剧院的集中地。“白色大道”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没有霓虹灯以前,这些大放光芒的灯光全部是白色的,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样。


【百老汇的奖项】

美国剧联于1946年以美国著名女演员兼导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设立了托尼奖,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每年颁发19项给百老汇戏剧,有最佳戏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音乐剧本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最佳音乐剧总谱奖、最佳音乐剧歌词奖、最佳音乐剧舞蹈编导奖、最佳音乐剧男女演员奖、最佳舞美设计奖、最佳灯光设计奖、最佳音乐剧男女配角奖、最佳重演剧目奖和特别奖。当前,此奖在美国剧院和演出人联盟以及美国剧联的领导下,由12位剧评家和学者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最后由戏剧艺术家组织的600多名成员投票表决得出,获奖者只领取金质奖章,无奖金。


【影响以及值得学习处】

“百老汇”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已经不仅限于这条街或剧院集中地,人们用这个词来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作为一个演员真正获得成功的标志,就是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百老汇大街一家剧院的霓虹灯广告上。百老汇同样创造了很多词汇,如“站在聚光灯下”,意思是成为公众注意的中心、成为名人。如果你的名字上了报,或者你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人家就说你“站在聚光灯下”。“百老汇”这个充满磨砺的地方,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欢笑、泪水、骄傲、颓废在这里更是随处可见。你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已也有“百万富翁”变成“穷光蛋”。也许,这就是百老汇的神奇之处,只有置身于那里才会有充分体会。
位于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中段两旁的剧院是美国戏剧演出的中心,因而百老汇也就成了美国戏剧的代名词。任何一出戏只要在百老汇的某一剧场有了成功的演出,它就会名扬全美国和整个英语世界,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于是该剧院就会在各地被演出。出自同样的道理,大多数在美国各地演出成功的戏也会搬到百老汇演出,然后再通过百老汇的名气向其它地方推进。
音乐剧作为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一 项艺术成果,它的创作理念、制作方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确实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 视、学习和借鉴。音乐剧,顾名思义,应为“音乐的戏剧”。但实际上它还融入了大量其他艺术的元素 。就音乐而言,既有美声又有通俗,既有传统的管弦乐队,又有电声、爵士以及各类混编乐队;舞蹈语汇也是如此,芭蕾、踢踏、迪斯科、现代舞都可融入其中。音乐剧《狮子王》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94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片,该剧获得巨大成功后,1997年迪 斯尼又制作了同名百老汇音乐剧。这部戏从形象造型到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谓匠心 独运。皮影、木偶、杂技、高跷等一切艺术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表现《狮》剧戏剧情景 的,什么形式都可为我所用。因此,在舞台上展现出的非洲大草原雄浑的气势,野兽受 惊后狂奔乱跑惊心动魄的场面,与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除了融会多种艺术形式外,音乐剧中音乐、舞蹈、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舞台艺术的各个综合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我们观看的几部音乐剧中,几乎所有的剧目都给我们留了这种印象。不仅演员的表演、演唱将你深深吸引,而且每个环节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音乐剧比传统的舞台剧更具有一种综合美感,它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剧的无穷魅力。
如果拿早期的音乐剧作品和当代作品相比较,就会发现,从题材到内容,以及运用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一是创作观念上的,二是技术手段上的。
百老汇音乐剧常常让你感到它是一戏一法,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剧目都由题材来决定风格和样式,而且总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创作音乐剧遵循的原则。《现代米丽》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音乐剧,创作者巧妙地将剧中人敲击电脑键盘的动作,非常贴切地演化成了一段精彩的踢踏舞。《MAMMA MIA》是发生在希腊小岛上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与之相应的,它的音乐和舞 蹈也是热情奔放,充满了浪漫情怀和现代感。这种内容贴近当代生活,形式贴近广大观众的意识,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缺乏的。
百老汇音乐剧还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色彩斑斓的舞台效果。音乐剧的乐队都不大,多则三十多人,少则十余人,但它比传统的管弦乐队更具有表现力 和感染力,因为它把现代录音棚的音响处理技术带入了剧场。由于现代技术的运用,百 老汇音乐剧时常让你感到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乐队在伴奏。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现代 舞台科技在音乐剧中也被大量运用。例如在《MAMMA MIA》的舞台上有一部隐藏的液压 平台,剧终时,平台慢慢升起,向天幕的大海延伸,一对恋人站在这个平台上走向海边 。明月、大海、恋人,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舞台美感。在《阿伊达》中也有神奇的舞台 视觉效果,游泳池的那一幕里,演员们看起来好像是浮在池子里,而实际上他们是被吊在空中。
思考百老汇现象,还不能不说到它的推票和宣传技巧。百老汇的戏票,说起来贵得可以,二百美元一张也不鲜见。然而,百老汇的售票方式实在灵活,七八张就按团体票对待,可以打折。到了下午,时代广场前面专门有一个卖售当天剩余票的地方,一般能够买到对折票。所以在这里经常能够看到排队买便宜票的长龙。在宣传方面,百老汇在广告的设计与展示上高招迭出。有的广告甚至在开演几年前就杀将出来,铺天盖地,尽人皆知,有的暗里策划,进行极富创意的正反炒作,撩拨你的神经,激活你的好奇心,更有一种逼你没商量的路数,如给《纽约时报》版面的钱先由广告公司垫付,至于戏剧制作人给广告公司多少钱,则看宣传给舞台剧带来的上座率如何而定。被逼上梁山的广告公司只好绞尽脑汁,靠出奇制胜的“极品”广告来引发观众注意进而自愿掏腰包。像《歌剧魅影》那句煽情无比的广告词:“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那么《歌剧魅影》是你惟一的选择。”自然容易把观众引进剧场。


【外百老汇】

外百老汇是指纽约商业性戏剧中心之外的戏剧活动,多半由一些剧团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剧院或租用的旧厅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纪初就曾以先锋派姿态出现,主要特征是以较低成本进行戏剧实验,并为百老汇不加赏识的戏剧工作者提供演出机会。两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汇剧院都成立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华盛顿广场剧院,演出一些为商业性剧院忽视而具有艺术价值的戏剧,后于1919年演变成同仁剧院,在提高美国戏剧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罗文斯顿剧社,由华盛顿广场剧院的一些成员于1915年在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顿建立,旨在“给美国剧作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跃了十几年,尤以首先演出E.奥尼尔的剧作而闻名。
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外百老汇曾是上演工人戏剧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剧作的场所,其中最知名的剧团是M.哥里利克的集体剧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百老汇不仅上演新剧目,也复演百老汇演出失败的剧目,而且勇于在导、表演和演出风格上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外百老汇运动。60年代,外百老汇每年约上演80多个剧目,包括古典剧、严肃剧、喜剧、实验剧和歌舞剧等各种流派的戏剧作品。 但是外百老汇在60年代后也渐趋商业化,演出费用不断上涨。一些年轻剧作家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馆、酒吧、顶楼或教堂以极低成本演出更加新颖的实验剧。

0 评论:

发表评论